×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登录    |    注册    |    收藏
返回顶部
联系电话
0551-62529213
门歌
简介: 门歌得名,源于旧时农民乞讨时挨家挨户依于门旁唱歌。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兼有民歌和说唱,演唱过程中多以锣鼓伴奏。 门歌分“上路”、“中路”、“下路”三个流派流行于皖西、皖中和皖东一带。肥东门歌属中路流派,解放前在肥东就广为流传,亦称讨饭歌、锣鼓歌。 当时一些贫苦农民沿门乞讨,演唱门歌时望风采柳,也有演唱完整故事,如同大鼓一般有头有尾,但曲调比较低沉。 相传明初民间流行唱本甚多,皖中一带农村用“一声高一声低”的声调来吟唱,形成简单的曲调名。后经发展为高低调作谋生手段,又加上一句声音较高的“招乎句”,就是现在的“歌头”,后又加上小锣小鼓伴奏,直到清初,基本形成现在的曲调和演唱形式。 门歌和庐剧有着不解之缘,过去唱戏的老艺人多会唱门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专业门歌艺人王绍西就活跃在江淮一带。 解放以后,殷光兰将肥东门歌带上了全国舞台。她先后七次应邀到北京唱门歌,1958年夏,全国举行曲艺会演,殷光兰参加安徽省代表团赴京,她带去的门歌《歌唱总路线》在大会演出后,获得一致赞扬。也正是由于这次演出,门歌被正式列为全国曲艺曲种之一,《全国曲艺大辞典》中增添了“门歌”的条目。1960年殷光兰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殷光兰也因为“门歌”先后四次被毛主席接见,周总理在国宴上握着她的手亲切地称呼她为“我们的农民女歌手”,她的歌集由大文豪郭沫若作序,她创作并演唱的《毛主席送我上讲台》被传唱到大江南北。 .SubStringExt(0, 100)
【包公镇】洋蛇灯
简介: 舞龙舞狮比较常见,舞蛇还是比较稀奇的。洋蛇灯产生于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出灯时,前面四对牌灯,一对写风调雨顺,一对写国泰民安;一对写洋蛇灯的来历,一对写灯艺简介,牌灯后有两个“三眼铳”,装置火药,以炮助威。后面紧跟20管笛子,两个大抬鼓。 头出,音乐鼓点平缓。尾出,音乐鼓点轻快,流畅。头尾双出,音乐节奏急促铿锵亢奋,给人以超乎寻常、振奋人心之感。 舞蛇时队员们齐心协力,上下翻腾,大有金蛇狂舞之感,盘起的宝塔有6米高,洋蛇腹内,烛光闪烁。 仪式结束时,在洋蛇回村大约离村一里处,用三眼铳鸣炮迎接,邵姓人家,张灯结彩,给蛇神洗尘。 邵姓代代相传,每18年玩一次,每玩一次都要增加一根灯把,蛇身要加长2.2米左右,现在洋蛇灯已经长达104米。(最近一次是2012年)洋蛇灯工艺十分复杂,有绑、扎、凿、勾、翘、压、衬等方法,全凭老艺人口传手教,师徒传承。洋蛇灯舞蹈设计独具匠心,非常绝妙。蛇身用竹篾扎成鳞状,内有99根蜡烛,一个个插在圆形的上、下垂直能旋转的物体上,确保玩时无论蛇身怎么旋转翻滚,烛心始终朝上;蛇头扁平,蛇舌能伸缩自如,蛇眼有烛点燃,明丽有神,活灵活现,堪称一绝。 洋蛇灯的玩法变幻多样,有“长蛇出海”、“走经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独特的舞蛇表演构成了金蛇狂舞的民间艺术。 关于洋蛇灯的传说:大邵村位于东山山沿,村风淳厚,民风纯朴。六百多年前,即元末明初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迫害,在一山洞栖息。不巧正好遇到明兵追赶元兵,元兵见这一山洞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无事。三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至18岁时,母亲告知其事,邵思明为知恩图报,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 .SubStringExt(0, 100)
【长临河】榨油坊
简介: 在长临河镇的老街上,有一家老油坊,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日子里,老街居民总会在清晨听到“轰、轰”的榨油机声,闻到扑鼻的菜籽油香。50岁的贺新玮,已经在这里榨油30多年,亲身经历着古镇老街的变化。 从姐姐手里接过油坊 一早,几位顾客已经上门,贺新玮将称好的油菜籽麻利地倒入大炒锅里,填柴、烧火,炒了起来。 每天上午7点多开门,晚上7点多关门。这家长临河镇上唯一的油坊,每天登门的顾客络绎不绝,周末时生意更是红火。 提起自己榨菜籽油的故事,贺新玮说,这处古宅本来是他姐姐和姐夫的房子,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经营榨菜籽油,自己也是在那会儿接触到这门手艺。后来,姐姐和姐夫搬去外省,贺新玮便一个人独自经营着这家油坊,一晃已经30多年了。 榨油纯正得乡邻青睐 在贺新玮的炒锅前,放着一台闹钟,炒菜籽很讲究火候和时间,放闹钟就是用来定时“间……早了或晚了都不好。”将菜籽炒熟后,就可以放进榨油机进行榨油,凭借贺新玮几十年的手艺,四邻八乡的居民都喜欢来这里榨菜籽油。 为了保证榨出来的菜籽油味道纯正,油坊里放了多口大瓷缸。贺新玮说,这比把菜籽油放在塑料桶里保存好,时间久了味道也不会变。 现在顾客来榨菜籽油,100斤菜籽榨油,贺新玮只收二十几块钱的加工费,这个价格是相对比较便宜的,这也是不少人不惜多跑点路来这里榨油的原因。 .SubStringExt(0, 100)
【长临河】留真照相馆
简介: 在肥东县长临河镇的老街上,有一家“留真照相馆”,别看门头不太起眼,可它已有70多年的历史: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到现在,照相馆可以说记录着从解放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照相事业的变迁…… 照相曾属于特种行业 “留真照相馆”的馆长叫徐景林,今年已经90岁高龄。徐老出生在江苏无锡,打小就在照相馆里做学徒。上个世纪40年代,十几岁的徐景林与哥哥从江苏来到了老家肥东六家畈,并凭借手艺,开了一家照相馆。 从1941年到1961年,由于种种原因,徐景林的照相馆经历了几次搬迁,起初在六家畈,之后搬到了店埠镇,最后又搬到了如今长临河老街的这个地址。 那个时候,照相属于特种行业,待遇也很好。“记得那时候我爸的这个照相馆属于集体合作服务部,是公家的,每个月还给发工资。”徐景林的儿子徐晓华向记者透露:在上个世纪60年代,父亲每个月的工资就高达40元钱。“那时候猪肉才三四毛钱一斤,鸡蛋一毛钱能买四五个。我们一家八口人,全靠父亲的收入生活还略显富余。” 打小开始,徐晓华就受父亲影响,喜欢上了照相。1981年,22岁的徐晓华正式接父亲的班,成为了“留真照相馆”的“新掌门人”。 从三脚架到数码相机的变迁 “留真照相馆”里有一个展览室,我们在一个柜子里看到了各种各样以前的相机。“这个三脚架机是最早的,然后是这个‘4A120海鸥’,再到海鸥DF-1、海鸥DF-2等等。”徐晓华逐一介绍,“最早用的是玻璃底片,然后是塑料胶片,再后来是胶卷,最后到现在的数码相机。” 在介绍的同时,徐晓华还频频拿出一些老相馆的物件。“这个是‘晒夹’,是用来曝光照片用的,这个是‘水彩颜色本’,用来给照片上色的,这个是蔑刀,用来切照片的……”这些老物件让我们开了眼界。 众所周知,那个年代想买个相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光有钱还不行,必须找单位开介绍信、开证明。“像这个‘海鸥相机’,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我带着介绍信和证明跑到合肥,花了四百多块钱买的。那时候这个相机可了得了,不敢说在合肥,在肥东这一片肯定只有我们相馆才有这台机子。”在展览室的墙壁上,有许多老照片。“这张纯黑白的、这张加的水彩、这张加的油彩……”徐晓华一一向我们介绍,其中最早的一张出自上世纪30年代。看着这一张张老照片,让人不禁感慨岁月如梭。 记录传统到现代思想的转变 现如今,数码相机、手机等都可以轻松记录下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不过在当年,照相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是办人生大事的时候才会去照一次。那么,照相的费用是不是很贵呢?“其实还好,以前一寸黑白4张相片,一般是4毛钱。当然,有的老百姓还会用鸡蛋来付钱。现在一寸相片4张10块钱,以消费水平来看,相比之下,还是当年的费用贵一些,毕竟,现在照相太普及了。”徐晓华说。 从事照相业多年,徐晓华拍过的人无数,对于以前年轻人照相与现在年轻人照相的表情差异,他深有体会。“那时候,一对年轻小男女来照相,感觉他俩很陌生,尤其是女方特别保守,不愿紧挨着。也正常,那个年代,其实很多成家过日子的小两口并没有在一起谈恋爱,有时候一张两人的合影照片,就把他俩拴在了一起。现在的年轻人,思想解放了,面对镜头做出各种亲昵的行为都不在乎。” 与曾经单纯的证件照相比,如今的“留真照相馆”业务量已扩大至亲子照、婚纱照等等。“现在市场放开了,所以生意不比从前。以前生意那个好啊,照相的人多,前来看照相的人也多。我们两口子要从早忙到晚,夜里还得忙着洗照片。当时每天都用大盆水来泡,一泡就是两盆,加一起有好几百张呢。”徐晓华回忆。 “老字号”照相馆谁来传承 当年照相馆开业时,一位私塾先生与徐景林关系甚好,赠对联“留名华夏,真妙丹青”,所以照相馆取名时用上下联头一个字,即“留真”。 70多年风风雨雨,留真照相馆在长临河老街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和大半个世纪的小镇变迁。不过,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徐晓华面前:两个孩子对照相并无兴趣,现在也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孩子们有自己的理想,不能要求他们来接我的班。” 说到下一步的打算,徐晓华表示: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找到他,希望以后能搞个陈列馆,把老相机等一些老物件展览出来。“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能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照相事业近百年来的发展。” .SubStringExt(0, 100)
【长临河】檏拙古琴舍
简介: 肥东县长临河镇老街有一家“樸拙堂古琴社”,老板姓朱,豫地人。他不仅弹得一手好琴,还自己设计制作古琴。 一边弹上一曲,一边与朋友们喝茶聊天,对朱老板来说生活的惬意莫过于此。日前,我们一行来到长临河镇老街,拜访了这位小镇里的“古琴雅士”。 朱老板叫朱志刚,今年47岁。老朱是河南人,曾经一直以来都在经营着园林绿化方面的生意,说到为什么来到肥东的小镇上开一家“古琴社”。朱志刚说:“首先我是肥东的女婿,更主要的是,我对古琴有着浓厚的兴趣,古镇宁静淡泊的氛围也是吸引来此寓居的主因。”脱离了多年生意场上的疲于奔命,在古镇的晨辉中夕阳下,于那人静之处缓缓拨动琴弦,任凭时光在指间流淌,生活也可以过得更惬意。 2014年8月份,朱志刚在老街上开了这家琴社。其实说起古琴,不管是制作还是弹奏,老朱都可以说是自学成才。近些年来,朱志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学习古琴制作及演奏。同时,他也多次前往北京请教古琴方面的老师与专家。 走进朱志刚的“古琴社”我们发现,琴社大大小小有四间房,进门的一间屋子中间有一架古琴,琴旁边摆着一些茶具,显然这里是主人与琴友们弹琴、喝茶、聊天之地,最里面的一间屋子摆放着各种制作古琴的面板、颜料、漆、刀等工具,这里显然就是制作室。 说到古琴的制作,那可是一件讲究的事情。选材、面板、画图、批灰胎等等,细算下来一共有一百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在聊天中我们得知,老朱在制作古琴上可谓一丝不苟,所有选材都是自己亲力亲为。一般都在福建、江浙等南方一带选择木材,每次选材少讲也要花费个十天半个月。所选的琴体大多以老宅子的梁木为主。 如此复杂的工序,那么制作一架古琴需要多长时间?“10个月左右。”老朱透露,既然选材优质,制作严谨,那么古琴的价钱自然也不便宜,“一般最便宜的都要一万多块钱,我在10个月的时间可以同时制作6架琴。”据了解,朱老板从不挂价出售古琴,他制作的琴都是之前琴友打招呼有需要,他才会制作。相当部分馈赠给了“有缘人”。 既然古琴的制作工序多,那工具自然也多达几十种。在琴社的制作间内,我们看到了木锉刀、木凿、锯子、刮刀、橡皮手套、刷子、磨刀石等许多工具。 说到发音,那得靠弦。“弦也有很多种,钢弦、龙人冰弦、丝弦等等,每种弦音都不同。”朱志刚介绍。众所周知,一般演奏时都是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据了解,老朱目前是省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的理事。“这几年来我交了很多琴友。在外面打拼多年,如今已年近知天命,所以也就休息下来,玩玩古琴,修身养性。”老朱坦言 我们去琴社的当天,风和日丽,一时兴起的朱志刚干脆将古琴从屋里搬到了老街上,随意演奏了几曲。美妙的声音引得路人围观,不时还有人拍掌叫好。据镇政府的同志介绍,这间古琴社可算上老街上的一个亮点,经常有游客来此参观,有的还被琴声吸引久久不愿离去。“上次还有一批老外来到老街,他们在古琴社逗留了半天,有一个老外还想买一只古琴呢。” 说到朱志刚在古琴方面的造指,老朱坦言说:“其实我并没有专业学过,也没有考过级,可以说是个野路子。就是自己喜欢,所以才会研究弹琴、做琴。”言语间,老朱又演奏了一首《高山流水》,琴声美妙悠扬,顺着老街飘去。 一条古朴的老街、一位古琴雅士,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SubStringExt(0, 100)
【长临河】牛家海剪纸
简介: 八仙过海、喜鹊登梅、十二生肖……一幅幅图案精美的剪纸作品摆放在工作室的展台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也让房间明亮起来。在肥东县长临河镇老街的一户人家内,74岁的退休教师牛家海老人向记者倾诉着自己与剪纸剪不断的情缘。 剪纸是门精细活 在长临河镇说到剪纸,没人不知道牛家海的。 “剪纸是一门镂空工艺,而真正让我对这门工艺感兴趣的,是我的外祖父。”牛老告诉记者,其外祖父是一名从事木雕手艺的民间老艺人,一块块毫无生气的木头桩,在外祖父手里经过精心雕刻一番后,便成为活灵活现的形象。 在外祖父的熏陶下,牛家海便开始简单的剪纸制作,不过因为忙于教书工作,剪纸生涯一直到其退休才真正开始。刚退休那年,牛家海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幅剪纸作品,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剪纸形象跃然纸上,让牛老立刻找到了动力,重新拾起剪刀。 “剪纸是从剪双喜开始的,而‘小鬼不断头’是剪纸工艺需要掌握的基本手段。”牛家海介绍说,由于喜爱剪纸,没多久就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操作手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剪纸技艺,牛老还从新华书店购买了很多剪纸教材,通过自学掌握了剪纸其他技巧。 在牛老看来,剪纸一定要有耐心,要细心,剪纸是门细活,有时候一个图案就要剪半个多小时,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刚开始我先剪一些非常简单的,等熟练了,再找一些复杂的图案,照着图慢慢摸索,时间一长就熟练了。” 一幅作品构思了五个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牛老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把特殊的剪刀,与普通剪刀不同的是,它的头部被打磨得非常尖利,“这专门用在微雕镂空上。”说话间,牛老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说。 有了这些剪纸利器,牛家海每年都要剪上个几本,日积月累下来,如今已经拥有了1000多幅作品。 带着孩童般得意的笑,牛老向记者细细讲述着每一幅剪纸的名字、蕴义:“这幅是嫦娥奔月,取自民间传说,虽然看起来很粗糙,但是我早期的作品,一直保存着;这个是仙女散花,是从孙子的漫画书上找到的图案;今年是马年,我还剪了很多样式的马,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漂亮。” 仿佛为了验证这项技艺的精巧,老人拿来一张红纸,一把小剪刀,不过几分钟时间,便剪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骏马图案。 “现在的剪纸已经不是单纯的剪,有剪,有刻,有剪刻相结合。只有手法多样,才能让作品更加鲜活,更加精美。”随着手艺的老到,现在牛家海不再刻意去模仿,一旦灵感突现,拿起剪刀就剪,每天都会手握剪刀,每次剪个十几样。去年底,他按照日期,把一些比较精美的作品一幅幅保存成册,看起来非常精美。 在工作室里,记者被一幅装裱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小伙子,你眼睛很毒啊,这可是我的镇宅之宝。”说着,牛老取下了这幅作品,为记者讲述了其中的来历。作品中,不仅有传统龙的图案,还有华表、长城等民族因素。牛老解释说,自己剪纸最花时间的就是构思和创作,为了构思这幅图,自己花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后期制作就用了5天时间。” 传统工艺不能丢失 到现在,牛家海老人已经剪了近20年,除了自己留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都送给朋友、街坊邻居。很多作品刚刚“出炉”,很快就被大家“瓜分”了,不少来自外地的爱好者,特意赶到长临河老街,向他讨教学习这门手艺。 “最近几年我有脑萎缩症状,为了配合治疗,我现在给自己加码,两天出一个作品,手和眼睛经常都能动动。”牛老笑着说,剪纸对他来说既是一种乐趣,又能缓和症状,还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冯骥才曾说过:“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而现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对于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如何将其传承下去,牛老认为:还是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让有兴趣的人更多地拿起剪刀,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其实好看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剪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可以了”。 如今,为了普及剪纸手艺,每周,牛老都会前往附近的中心学校教授孩子们剪纸课程,“祖国的传统工艺不能在我们手里丢失,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共同担负起保护剪纸手艺的重担。”话语间,牛家海信心满满。 ■相关阅读:什么是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作为汉族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两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他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SubStringExt(0, 100)
【长临河】牛官堡舞狮
简介: 牛官堡舞狮: 牛官堡武狮源流与牛官堡武术几乎同步。在清末民初时期,主要分布在庙前牛与中份牛村;解放后中份牛村由于一些武术前辈相继去世,加之该村经济条件不好,因此就慢慢地失传。现在唯有能传承这一民间技艺的就是庙前牛村(其中包括庙西、庙中、庙东、小牛)四个村民组。 牛官堡武狮第一代传人,牛瀚章(号牛三教师)、牛洪川(号江淮大侠)。牛三教师前期走动在南北镖局;牛洪川由轻功绝技云游江湖,后因反清,被通缉故隠居乡里。民国初年才慢慢展露风采。大约民国十一年,村里突发人瘟,灾情严重,老人说;“死人如倒排” 这时牛瀚章、牛洪川想起当年在外耍狮子情景,据说可治瘟疫, 振村风,就组织全村扎狮子、耍狮子,村子闹腾了,还真有效果。从此牛官堡就大兴练武耍狮子之风。每逢重大喜庆或村上遇到不愉快的事就一定要耍狮子的。因为发起人牛洪川当时隠居在庙前牛牛善毕家中。所以耍狮子还是以庙前牛为主正宗真传,后来由其弟牛善毕、牛善平、牛进康、牛进瑞、牛进常、牛和厚等老一辈武术家接力传承,绵延至今。 开展活动参加演出层次 历年演出活动如下; 1、1958年春节,参加长临河人民公社民间文艺调演,地点(巢湖滩)。 2、1984年春节,参加省级 庐州灯会。获二等奖。地点(合肥市长江路) 3、1991年春节,参加肥东县元宵灯会。获一等奖。地点(肥东县体育场)。 4、1991年,农历二月二长临河镇(专场)。地点(长临河中学内)。长乐集(专场)。 5、1999年农历正月十五,长临河镇(专场)。地点(长临河中学内)。 6、2012年5月12日,肥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地点(肥东师范乐炬堂)。 7、2012年1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2013年农民春晚。地点(包公镇)。 8、2013年3月,参加长临河镇罗洪村美好乡村建设现场会。地点(罗洪村)。 9、2013年4月29日,参加长临河镇老街开街演出。 10、2013年10月11日,参加肥东县民间文艺广场演出周首场演出。地点(县城和平广场)。 11、2014年新春在长临河镇集镇举行舞狮游街活动。 12、2014年——2017年多次参加长临河镇文化站组织的各项大小活动(每年的全民文化月活动、快乐周末、千人万米长跑、环巢湖毅行等等) .SubStringExt(0, 100)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