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歌
简介:
门歌得名,源于旧时农民乞讨时挨家挨户依于门旁唱歌。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兼有民歌和说唱,演唱过程中多以锣鼓伴奏。
门歌分“上路”、“中路”、“下路”三个流派流行于皖西、皖中和皖东一带。肥东门歌属中路流派,解放前在肥东就广为流传,亦称讨饭歌、锣鼓歌。
当时一些贫苦农民沿门乞讨,演唱门歌时望风采柳,也有演唱完整故事,如同大鼓一般有头有尾,但曲调比较低沉。
相传明初民间流行唱本甚多,皖中一带农村用“一声高一声低”的声调来吟唱,形成简单的曲调名。后经发展为高低调作谋生手段,又加上一句声音较高的“招乎句”,就是现在的“歌头”,后又加上小锣小鼓伴奏,直到清初,基本形成现在的曲调和演唱形式。
门歌和庐剧有着不解之缘,过去唱戏的老艺人多会唱门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专业门歌艺人王绍西就活跃在江淮一带。
解放以后,殷光兰将肥东门歌带上了全国舞台。她先后七次应邀到北京唱门歌,1958年夏,全国举行曲艺会演,殷光兰参加安徽省代表团赴京,她带去的门歌《歌唱总路线》在大会演出后,获得一致赞扬。也正是由于这次演出,门歌被正式列为全国曲艺曲种之一,《全国曲艺大辞典》中增添了“门歌”的条目。1960年殷光兰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殷光兰也因为“门歌”先后四次被毛主席接见,周总理在国宴上握着她的手亲切地称呼她为“我们的农民女歌手”,她的歌集由大文豪郭沫若作序,她创作并演唱的《毛主席送我上讲台》被传唱到大江南北。
.SubStringExt(0, 100)